2008年3月5日

獨立書店-城市的文化風景

【記者潘紀綸導覽】全球化影響下,「連鎖」產業如爬藤般迅速擴張,除了大型商場與連鎖咖啡店,圖書業也出現了誠品,形塑出文藝氣息吸引大眾。此外,網路科技席天蓋地的佔領生活,亞馬遜和博客來網路書店來勢洶洶,現代人只要在家就能瀏覽新舊各類書籍訊息,甚至可見網路書展等活動,逐漸降低了大眾出門到實體書店的意願。

就如破週報399期,周郁文所撰<全球連鎖時代下的獨立書店>一文所述:

我們都知道誠品的確是個好空間。我們也無法抵抗博客來每日一書六六折的誘惑。

連鎖、網路浪潮推平世界中,東西皆然,<小書店活得還好嗎?>即描述了英美法德等國的獨立書店現況。總觀看來,現實業界對獨立書店並不太友善,經銷商對於比起連鎖書店相形弱勢的通路,大抵來說態度也並不積極。

但還是有那麼些人,不管是經營者或讀者,持續的迷戀著獨立書店,為了它的存在而努力;在今年二月二十六日,小小書房聯合有河book草葉集東海書苑以及洪雅書房共五家獨立書店,發行了非獨不可-獨立書店大小事電子報,希望藉由網路的高能見度,讓更多人知道獨立書店的特色。

究竟獨立書店的迷人之處為何?

<全球連鎖時代下的獨立書店>中寫道,
獨立書店相對於連鎖書店,在服務態度上其實熱情得多,它多了一股歷史性與獨特性,與讀者之間往往產生強烈的感情聯繫。
當然雙方購書前的熱烈討論與下次書店重逢時的心得交換樂趣,也往往是強勢書店所推出「暢銷書排行榜」所無法取代的。

<書店獨立運動>也提及:
台大社會系助理教授李明聰就認為,獨立書店不只是在通路上的獨立,而是態度的獨立,是城市裡面重要的文化景觀,豐富了城市生活。

如果說,獨立書店的消長,間接標竿著城市文化生命力的興衰,是否意味著社會對於獨立書店都責無旁貸。

部落客換日線<留住一間獨立書店!>中疾呼:
當誠品開始有了新的遊戲規則;當我們意識到這些商業模式;當我們被迫接受「書店」不再是個提供好書存在的地方;當我們不能再在所有的大通路找到「不好賣」的書,我們怎麼可以捨棄那些還在努力經營的獨立書店?

但部落客Vanque<獨立書店的存活是誰的事?>中也提問:
如果說難聽點,在這個資本主義社會之中,任何事物的存活,雖然不能說自己一定能負起百分之百的責任,但,存活,絕對有百分之九十以上,是自己的事。問題在於:為什麼,為什麼我們需要改變我們的藝文生態?為什麼我們應該要讓更多的獨立書店生存下來?

也許,回歸本質,獨立書店要找到更多的機會,得仰賴人文風氣的培養與更加活絡的閱讀環境,而讀者所能做的最好支持,應該是保持自身對於閱讀的熱情。

就像小小書房說著,「因為對書的愛情,我們存在」;只要有人愛書,就會有愛書人的地方存在。

2008年2月26日

創意市集 如何走下去

【記者繆萱導覽】創意市集近年在台灣日漸興盛,除了自2006年起每年定期舉辦的CAMPO生活藝術狂歡節之外,台北誠品敦南店也會不定期舉辦創意市集的活動;這一兩年來,創意市集更舉辦台客搖滾嘉年華簡單生活節中華民國國慶晚會等數十場活動,在台灣已儼然成為一股風潮。

但這樣的風潮要如何延續?誠如《創意市集的明天在哪裡?!》這篇文章所言,台灣總是一再重覆著一種一窩風的狂熱行徑,「蛋塔效應」、「骨牌效應」之後,難保不會出現一股「台灣之創意市集效應」。作者也提到,創意市集讓設計者的熱情再度覺醒,讓企業家重新重視本土設計,但我們是否有想過,人潮一窩蜂的來又一窩蜂的去,過度消費創意市集的結果到底帶來了什麼?企業家是認真省思創意市集本身的意義,亦或只是藉此大撈一筆?

創意市集在台灣發展到目前為止尚有許多問題存在;在《關於創意市集呀》這篇文章提到,創意市集的討論會中提出了目前存在的一些問題,例如設計者需要費心於行銷買賣導致缺乏創新、以及舉辦的次數太頻繁,幾乎每個節慶大型活動都要結合創意市集,但卻沒有和創意市集做好主題的連結,使創意市集流於形式。《關於創意市集的經過》這篇文章也提到主辦單位不尊重創作者與搭配活動元素良莠不齊和場地不佳是目前創意市集遇到的最大問題;《近來,參與創意市集的的感想與創意未來的想法》這篇文章的作者參與創意市集之後更大嘆近來很多商品「都搞得蠻像的」。

針對商品相似度高的問題,在《米奇鰻為了生活,擁抱市場》這篇專訪中,經營台北不來梅工作室的米奇鰻也有提到,但他認為這是沒有辦法的事情,「在這麼多人積極參與的社群裡,T-shirt、飾品與手工娃娃成本小額、入門容易,自然成為大家競相湧進、生產的商品」。而上述《近來,參與創意市集的的感想與創意未來的想法》則提出建立品牌意識的觀點,認為不斷的將商品推陳出新是杜絕仿冒最有效的方法。

關於沒有和創意市集做好主題連結與場地不佳等問題,《關於創意市集呀》認為政府應該成立城市中的創意藝術區塊,使商品注重商業性;並持續輔助游牧式創意市集,讓創意市集一方面保有市集的特色,另一方面可以與社區進一步融合;以及舉辦策展的人訓練培育,與設立設計藝術人材和設計企業的接洽平台。《關於創意市集的經過》則認為可以由參與創意市集的人來票選場地、音樂及配套措施等,雖然有著現實上的阻礙,但主辦單位在這方面還是必須尊重創作者的想法。